《旅行在希望和苦难之间》 |
这重要吗?我其实很羡慕林辉。
我本身在好几年前第一次长时间旅行时,只是凭着一股热血出发,总觉得人生总得要干一次足够疯狂的事,免得虚度了人生,但是根本就没认真思考过我要从旅途 中得到什么收获,或者如林辉在书中所提问的,我的旅行能够如何多少那么一点为这个世界带来建设性的奉献。直至我开始留意和思考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是在路上好几个月后的事了。迷茫是在生命里很糟糕的事,我羡慕的是林辉大概在出发前已经设下了大方向,无论走到哪儿,手里牢牢地握着一盏明灯,在黑夜里不会迷失自己。
我觉得林辉直视了许多人无论在旅途中还是在生活中不敢直视的东西,好比说苦难。还记得在好几年前,我和友人在车内看到了外头一个驼背得几乎90度的老婆婆正辛苦而又缓慢地拖着身体走,摇摇晃晃的,大太阳下,那画面特令人心疼。但没望多久,大家都皱着眉头低下头把视线移开,没说一句话,感觉上都在假装没看见刚刚的那一幕。在苦难面前,选择了冷漠和沉默。也只有在那之后我才明白直视苦难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而林辉的旅行也应该相当的沉重。
“旅行,不只看到美好。”
林辉在书里叙述了在旅途中见到的种种苦难,例如在中国的藏人是如何地被压制,尼泊尔的贫困是如何地令人感到沮丧,印度女性的地位是如何地抬不起头来,逃亡到马来西亚的缅甸难民是如何地无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深仇大恨是如何地深入,而我本身深爱的缅甸从军权统治里得到解脱的那一天是否会到来?
是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苦难。
对于在路途中见到的苦难,我一直都牢牢地记着老挝的北部和南部在越战时期时是如何地被美国轰炸。当时美国违法地在老挝的领土上投下了大约2亿7千万粒炸 弹,数量超过联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合,而即使到了越战结束后的今天,老挝人还在承受着这场轰炸的破坏,更别提战后的重建了。《一场秘密战争》
难得的是,林辉同时在旅途中看到了许多针对种种的苦难而做出的反抗,既是他所说的希望。他在槟城的新书分享会时说了关于尼泊尔爱滋孩童的故事,我对这件事的感触特别深。孩童染病的起因是尼泊尔人到印度打工挣钱时,因寂寞而通过性交易后染上了爱滋,然后回国之后传染给另一半,而在那之后所生出来的孩童也成了感染者。他在走访一所专收纳爱滋孩童的非政府组织时,一对染病的小兄弟对他说,他们长大后想成为医生,医治其他的感染者。我觉得这就是他眼中的希望。
忘了在哪儿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用同一种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那是行不通的。在相互厮杀而又无止尽的战场里,我很欣慰地通过林辉的旅行和文字看到了世界上其中一些正饱受苦难之苦的人,竟正努力地以建设性的方法消除仇恨,而东耶路撒冷的[父母心声家庭论坛]就是这么一个民间团体。这得在心理上战胜情绪,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它本身就是问题的源头之一,就如书中所说的:“这世上的受害者往往也是加害者,是猎物也是猎人。[我是受害者(所以我要反抗)]这句话,往往成为令人放弃自己道德底线的借口。”,从而衍生远无止尽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这本《旅行在希望和苦难之间》也是一种针对种种的苦难而做出的反抗,就如书中的一段话:“想想,如果每个人都愿意为别人多踏出一步,多付出一点,这个世界还有什么难题不能解决?”。我深信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目的的,无论是自觉的还是发自潜意识的。有些旅人书写是为了记录和分享,又或者挣一点钱,弥补一下旅费。隐隐约约中,我感觉到一些旅人是希望能够通过书写这个平台改变或影响一些人,然后希望这些人会继续影响更多的人,从而渐渐地改变世界。这本《旅行在希望和苦难之间》就给我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