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照片 |
我在旅途里通过阅读,交流,所见所闻而从而启发,从而学习,从而反思,从而改变。我偶尔会静静地思考,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世界?而我应该站在哪一个立场来诠释我们的世界?而作为这个世界的居民,我又应该履行怎么样的责任?
如果站在道德的高点,我会批评美国的霸权和假人道主义,我会对欧美的话语霸权和伪善吐口水,我会痛恨日本在对待战争历史上的敷衍态度,但站在道德的高点的同时,我不能否认因战争而出现的因特网在日后如何为这个世界带来便利的事实,我不能否认日本在战后对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援助(虽然我质疑大部分建立在牵制中国的意图上),而且我甚至会怀疑所谓的“道德”的标准该是怎么样?只是不残害人命?只是不犯法?只是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又不是圣人)?还是不违背每个地方的常理?
我了解,该怎么样诠释这个世界是一个很个人的事。我相信,即时两个旅人同时走在同一条路线上,遇到相同的人,住在相同的旅馆,到相同的餐馆吃饭,参观同样的景点,看过同样的风景,和相同的人交流,阅读同一本书,当他们在诠释这个世界时,两人的观点必会大不相同,而往往左右他们的观点的,应该是他们个人的知识储备量了。所以我相当赞同林悦在《彳亍地平线》里说的,出来旅行需要的是知识。
我不全面相信媒体,我不全面相信报章,而且我相当抗拒“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么一个说法。在2008年的西藏暴动期间,在我为期待已久的西藏之旅很可能会化为泡影而感到悲伤的同时,我每天都到网吧留意西藏的新闻。我看过欧美媒体的报道,看过中国的报道,看过马来西亚的报道;虽然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但那些国家的社会群体在这个暴动事件中所看到的却是全然不同的世界一一欧美在话语霸权的优势下,以中国政府作为暴力行为的源头的前提下,歇斯底里地谴责中国政府的血腥镇压(德国的媒体甚至还用尼泊尔警察用棍子打喇嘛的照片‘误’(我看是故意的)当作是中国警察的暴力行为放在网上),而中国政府则以在拉萨街头肆意破坏的暴民的前提下,谴责在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作为这个暴动的策划者。
我常认为,旅行是了解世界的其中一个最佳途径。我相信,我惟有在抛开了捆绑在身上的所有枷锁(宗教,儒家思维,价值观....)后,我才能在不带偏见的情况下去了解所遇到的每个人们,所到过的每个地方,从而我才能了解我们的世界。
无论如何,许中东的人们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7 comments:
何处有净土?
只要有人,就不会有净土。
也许很负面,但是的确是如此想法。
我们是否也把自己的价值观,
所谓的幸福套在他人头上?
如果我们把自己认为该怎么样才算是幸福,又或者该怎么样才算快乐的价值观用来诠释其他人们的生活状况,那么我们就是多愁善感而又浪漫的人了。
我本身是在多愁善感的环境下长大(恐怕很多人都一样),虽然我在旅途中尽量避免用多愁善感的态度来理解我遇到的人们,到过的地方,种种遭遇,但这种克制力很多时候还是不全面,就好像我们说中文时无论怎么控制,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乡音。
如果没有其它“小空格”,整张封面蓝蓝一片什么的,觉得会来得更为吸引。还是觉得,市面上的旅游书全部很像《彳亍地平线》的feel。最近有一本什么《消失地平线》,看到那个封面就显掉~哈
哎呀,留错言,这则留言应该是上一个post。。。。
Anyway,我觉得人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什么才是客观?这又是另个主题了)
我喜欢一个说法,忘记那里看到了,“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有如此观点的自由。”
书几时出啊?我要在部落格帮你写“书评”。
我很毒舌的,最好小心。。。
如果没有其它“小空格”,整张封面蓝蓝一片什么的,觉得会来得更为吸引。还是觉得,市面上的旅游书全部很像《彳亍地平线》的feel。最近有一本什么《消失地平线》,看到那个封面就显掉~哈
=> 我本身也是喜欢这种简单但又脱俗的设计,一个字,优雅。但是世事不能尽如人意,得接纳别人的考量,例如书本有没有能令大多的读者从书架上取下来的吸引力呀,之类的.....
其实《彳亍地平线》算是马来西亚旅游书籍的鼻祖了,接下来的在设计上,书本的size上,等等,随处可见到彳亍地平线的影子。
书几时出啊?我要在部落格帮你写“书评”。
我很毒舌的,最好小心。。。
=> 以目前的进度看来,得等到4月初了(好漫长呀)。
哈哈,先谢谢你的书评。希望这本书可以从你的毒舌里逃过。:p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