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3, 2010
水上生活的剪影
我不喜欢跟团,哪怕是一日团也一样。跟团需要迁就别人的时间;迁就那些第一次聚集时就看得出和自己的生辰八字相克到低的人,但还应要装模作样地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虚伪得很;迁就已规划在行程里但却不想去的景点,纳闷得很;迁就那些和旅舍勾结然后私底下分账的纪念品店,粗制滥造的东西还卖个天价,没买的话还会被瞪一眼;迁就那些已预约的餐馆,吃饭不但没了自由,食物也总是做得不伦不类;迁就…..
有时为了节约,我唯有迁就一下。我一个人承担不起游览茵莱湖(Inle Lake)的船费,于是去了一日团;那一日团是在掸邦良瑞镇(Nyaungshwe)的旅馆的老板安排的,说是一日团,其实没有导游,只是和其他四个旅客共同分担船费,然后随着螺旋桨的开动,靠着船夫转动的方向驶去。
穿过小河流后,是一面广阔如海的湖泊,向四周扩大;天有点灰,毛毛细雨仿佛随时降下;船只飞快地在风掀起的涟漪上滑过,把涟漪撞成水花,摇摇晃晃;强风打在脸颊上,眯着眼睛,不知外边吹拂着的风是否柔和些;湖底看似没有尽头的深渊,像深海的颜色;周围的山峦像囹圄般把湖泊围绕着,让远方的距离有个定点,不然这将是个没有尽头的漂流。
这是缅甸的第二大湖泊,茵莱湖。我没机会在飞机上鸟瞰它的广阔,只能靠着体验和数字来想象这个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11公里的湖泊。
我对将去的景点没什么具体的认知。船夫不会说英语,他在哪停下,我们就在那里下船,那必定是其中一个景点。我们去了一个邋遢但卖着琳琅满目物品的市场,看了线条在纺织轮上影影绰绰地游过,也去了一个制作雪茄的家居,一束100根的雪茄只卖2000缅元,抽完也差不多是世界末日了,然后穿过了一片水上农园,那是我慕名而来的重点。
这里的人们把在湖泊漂浮着的芦苇,水草,藤蔓等植物聚集起来后,然后在上面盖上湖泥,就成了一个“浮岛”。其实茵莱湖不会很深,据说大约两米深;为了不让那些“浮岛”随处漂流,农夫们在上面插入了一根根的竹子,直至湖底,把“浮岛”稳住。然后把许许多多的“浮岛”聚集起来,排列得有些像稻田园,一排一排的,成了水上农园。
茵莱湖抚育出许多生命和奇异的生活剪影,一如许多沿着河流而抚育出来的古文明一样。抚育出“浮岛”后,肥沃的湖泥和湖水里的养分成了农作物的天然肥料,在阳光底下茁壮成长,然后抚育出来的蔬菜水果抚育了人们。那些不种菜的人们,可以捕鱼;站在一叶扁舟的尾端,右脚绕着桨然后向后划;这种独特的划船方式是为了避开湖里的芦苇等杂物,以免被缠绕,也为了看清楚湖泊里流动的鱼群,这是环境抚育出来的生活智慧;然后停下,撒一下鱼网,生活就有着落了。据说沿着湖泊生活的,有上万个人。
船夫没在水上农园停下,螺旋桨一直都在转动;我还没看清楚,不一下子水上农园已经在我的后头了。我就知道,我不喜欢跟团。
随后我们游览了庙宇和古迹,也游过了许多坐落在湖边的小村落。我对那些所谓的景点没什么兴趣,只是喜欢看看人们在茵莱湖塑造出来的环境里的独特生活作息;高脚而笔直的木桩把村庄里房屋撑上水面,走下阶梯不是土地,而是水;在湖里掏上一桶水,就可以洗衣物;家家户户至少有一叶扁舟,来来往往都在扁舟上;游过了撒网的渔夫,游过了从湖里挑起芦苇水草的农夫,也游过了客船,坐着满满的乘客,把村落们连贯起来。
我没有满足,于是我次日租了辆单车,这个没有悬架系统的单车在坎坷不平的泥路上一路抖动到一个村庄。我来过这个小村庄,那是那一日团的第一个停留站。村庄有一条木桥,朝着不远处的水上村落铺展。直至来到木桥的尽头,我才把这里的生活看得细腻些;静静地看着在清理长满野草的“浮岛” 的农夫,然后瞄到了在他不远处的水上农园里的一些人们,坐在扁舟上,缓缓地浮游,专注地采下抚育出来的蔬果。
不久,桥上传来了些嬉笑声;那时正中午,刚放学的学生们也来到桥头,然后他们朝着邻近的水上房屋喊了一下,不一下子一叶叶的扁舟出现了,把他们带回家里。如果我也这么喊一声,会有人误以为我是他家的人而来接我吗?
不久,天空开始有点灰,我离去了。
在蔚蓝的天空下,水上的人们呀,静静地生活吧,在那和茵莱湖一起编织出来的一张张绝丽的生活剪影里。
Copyright 2009 旅行:所思,所遇,所悟. Powered by
Blogger.
Blogger Templates created by Deluxe Templates
Designed by grrliz
Blogger Templates created by Deluxe Templates
Designed by grrliz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