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出书记事(六):失落的熙游记

网路照片
     也许我这么说,会令人觉得很老套一一现在真的是一个网路的世界。

     构思一个我喜欢的书名应该是我对这本书最后的工作了。自从我在部落格里提出了我还在苦思书名的状况后,就收到了好些人对书名的意见和建议。这点还得感谢林悦在Facebook里头的推荐,从而在我的部落格引发了大量的点击率。
       
     我一直以为,打从书写的开始一直到最后,我注定处于孤身奋战的状况,没有人可以帮我。我从没想过,在这份苦差的最后关头,由于有好些人的加入,竟变得好玩。

     以下是朋友和网友的建议。
     《游行
     《我的故事-亚洲足迹
     《足迹。故事。剪影
     《熙品(细品谐音)慢游-亚洲》
     《慢游日志-亚洲》
     《熙游记-亚洲》
     《国际慢游-亚洲》
     《《XXXX》-20个月漫游亚洲》

     在书写的日子里,我一直都渴求灵感。我觉得,一个人的灵感的多寡,取决于一个人的想象力的强弱。我的想象力不特别强,所以我很渴望灵感。灵感出现的时候总是无声无息,可遇而不可求,而对于书名,我一直都没有灵感。

     几天前,当我呆呆地在看着上面的书名的列表时,在一霎那间我好像搞懂了适合这本书的书名,然后我快速地把那灵感整理出来一一《熙游记:20个月漫长的旅途》。

     熙游记...熙游记...即西游记的谐音,而开头的‘熙’是我的名字,所以《熙游记》意为一一我的游记。西游记里头的主角们长途跋涉地到印度取佛经,我在漫长的旅途里得到的不是佛经,而是在遇到的人与事催生了思想冲击后,从而造就了思维上的转变。

     这个书名,我给满分。

     但是呀,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不能尽如人意。几天前,我向出版社推荐了这个书名,但由于和不久前新加坡那边刚出版的《稀游记》谐音,为了不被怀疑抄袭,所以这个书名被推掉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不是滋味。

     这个书名,我也只能当作‘生不逢时’了。

Sunday, January 16, 2011

出书记事(五):书名

 网路照片
     有时候,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时却会令人觉得困难。

     也许说出来会令人觉得难以相信一一我还没决定适合这本书的书名。我不晓得其他人在书写时会不会对书本的名字犹豫不决,还是他们在书写前已经想好了书写的方向,从而打从一开始就把书名构思好了。

     基本上,我没有任何书写的经验,而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书写方向只能称得上是乱闯乱撞。在书写的日子里,我对游记呈现的方式一直都在变化,而随后为了整理出一个一体性的呈现,先前写好的文章被修改了许多次,有时我会怀疑我花在修改文章的时间会多过我在书写新文章的时间。所以说,在书写的日子里,我没有都少空间好好地去构思书名。

     书面上那短短的几个字,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书本的生命。我觉得,书名除了要有能力表现出书本内容的结合,还要精简得令人们在打开书本前,可对书本的内容有个大概的想象。

     那短短的几个字,可真不容易。

     虽然目前我已经构思出一些书名,但始终还是下不了决定。出版社曾经告知,书名得要有令读者们把书本从书架上取下来的引诱力。虽然出版社那边也给了我一些适用的书名,但我始终想要自己取书名。这种感觉和经历也许就像想亲自帮孩儿取个好名字的亲人那般,不想受制于人。

     我不晓得最后的书名会不会是我自己构思出来的,老实说,我不晓得“能令读者们把书本从书架上取下来”的书名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名字。基于在从书写一直到书本设计的过程中,出版社一直给了我很大的方便和容忍,这些我是很感激的,所以,如果最后出版社决定采用他们提出的书名,我想我是不会很在意的。

     以下的书名是我想的:
     [1] 一个足迹,一个故事
     [2] 旅途的剪影
     [3] 一场探索的旅途
     [4] 旅行.领悟的起点
     [5] 旅行.观看世界的窗口
     [6] 我的旅途,我的领悟

     以下是出版社建议的书名:
     [1] 旅行 — 寻找世界的足迹
     [2] 寻找世界的.足迹
     [3] 摊开生命的足迹

     我本身比较喜欢的书名是《旅途的剪影》,简简单单的5个字,说明了旅途的轮廓,而那是怎么样的轮廓,就得阅读过后才会知道了。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出书记事(四):日记的设计

设计1
设计2
     刚刚趁着空闲时候,去弄了两个日记的设计。

     说是两个,其实设计上都大同小异。设计1感觉上比较随性,没有一个结点,那些图案带有伸展的感觉,而在左边放入文字后,应该会相容得很好吧。我个人的看法,设计1算是pass了。

     第二个设计,我加了一条直线,以表明书本的左右分界。与设计1相比下,感觉上比较扎实和饱满,这样比较起来,反倒设计1有点空空的感觉,但设计2就有一点点死板。

     唉,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才好。也许该拿个硬币,用拇指向上弹,然后掉落时双手合起把它接住,打开时是头还是花就可靠“命水”来决定了,不需要烦恼。

     这两个设计我都很喜欢,也许不需要这么快做决定。刚刚才把它们寄给了出版社,看看美编们有什么意见,也许他们会做得更好。反正那天跟出版社确定过了,这本书在明年三月初才会出来,还有时间。

Wednesday, December 15, 2010

出书记事(三):我的旅途日记

以日记为背景的设计
     我在旅途里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当夜晚时分,就是我记下在旅途点滴的时候,写写被人骗的经历,写写遇到哪些人的经历,写写被欺负的经历,写写心情,写写.....

     说是习惯,但由于我的懒散和所在地环境的关系,有某些旅途里的部分还是没有记录下来。所谓的‘环境的关系’,指的是‘令人不想写字的环境’,好比说,在零下10多度的冬天里,我可不想把手指头裸露在外头,因为那可会冻到痛。

     在20个月的旅途里,我一共写了接近两本簿子的日记。我当时没有出书的念头,也从来没想过在旅途结束后为自己的旅途展开另一段书写的‘旅程’。由于当时写日记的动机纯粹只是为了记录,所以记录的多寡也是依靠心情和发生的事件而有所改变。心情好时又或者心情不好时,我可以写很多,而心情平平时,我就没什么做记录。

     这些随意记录下来而又不完整的日记就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素材,所谓的素材,指的是除了内容之外,当然也包挂日记簿子本身。早在书本开始设计前,我已经对出版社提议说一一那些没有照片可以点缀的文章,就用我的日记来做背景,这样比较有新鲜感,也没那么沉闷。

     其实我对这个构思的期待是满大的。我说过,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而我对出书的真正意图主要还是为了给自己的旅途一个‘交代’,从而造就了这个‘尽量把有关系的东西都放入书内’的倾向。

     不久前,出版社那边弄了一个以日记为背景的初步设计。我看了之后,很不喜欢。其实负责我这本书的人在看了之后,也是觉得不好。那个背景朦朦胧胧的,没留意的话可能都不知道那是日记,而右下角那张日记的照片仿佛是为了增强那个背景的存在感而放置的,但整体上看起来却会令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同时,也很难看。

     这个设计,我当作是失败了。

我笨手笨脚地,花了许多时间才把一张比较像样的图案弄出来。但还是很难看
    于是,我决定动手自己设计。我取出一片放在抽屉内已久的软体DVD,把翻版的Adobe Photoshop(照片编辑软体)安装后就开始动手了。许多年前,在大学时,我曾经对这个软体的功能应用得得心应手,但那已经是N年前的事了。这次我笨手笨脚地,花了许多时间才把一张比较像样的图案弄出来。不知道哪里弄错了,就是觉得很难看。于是我对出版社说一一我觉得我还是找一个有阳光的地方重新拍过 那些日记的照片,也许效果会比较好。

     虽然我目前还没想出一个比较好的构图,但我对用日记作为背景的这个构思是否能够实现的结果是很认真的,所以我不会放弃。

     如果看这篇文章的人在构图上有什么高见的话,我是很欢迎的。

Tuesday, December 7, 2010

出书记事(二):游记的形式

雨崩村部分的设计

雨崩村部分的设计

     忘记什么时候了,出版社那边寄来了修改后的设计。这个设计的档案里头多了几个国家的设计。也许出版社的美编是为了把这本书的大概面貌整理出来,好让自己和作者在看了之后可对这本书的最后完成品有想象的空间,从而在完成品出来前对这个想象进行修改和美化。

      这个档案大约15MB,所以下载到电脑时花了点时间。打开后,我快速地看过了,随后没多想和有些激动地写了一封电邮给了出版社。

以下是电邮的一段内容。

我快速地看过了之后,感觉上,,,,,感觉上,,,,,
怎么说呢......该怎么说呢...
好了,不卖关子了.....很很很很很很很.....
IMPRESSIVE!!!!!!!!!!
太感动了!

这个设计比之前你给我选择的两个版本好太多了!!!!!

     看了这个设计之后,我真的爽了好几天,心情也特别好。除了我先前针对设计2的设计而提出的评语得到了认真地看待,而且这个设计还添加了许多设计2没有的而又创新的元素。其实我非常在意我所提出的评语是否受到认真的看待,就像我先前所说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是很私人的事。老早在书本的设计开始前,我已经对出版社提出了几项不可以出现或发生的条件。

[1] 不能有粉红色的字体或背景
[2] 不能有卡通图案出现
[3] 保持这本书游记的形式

     至于第三点,我是非常在乎的。其实我很抗拒我的书主要以游记的形式来呈现的同时,里头还出现了和游记脱节的讯息,好比说食,住,行这类的资讯。我写的是游记,不是旅游指南。如果说把考量点建设在为了令读者们可对到这个地方旅行的环境有个概念,那么这一小些的资讯又显得微不足道和完全没有帮助。我觉得,如果书本里头的某些部分明显地出现了这些东西,除了破坏美感和没能在提供资讯的效果上取得成功以外,还会有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很怪又难看的食,住,行

     至于第三点,虽然我对出版社提出很多次了,但还是出现在设计2里头。当我看到那些食,住,行的资讯大摇大摆而又“嚣张”地出现在每个国家时,我是很失望的。随后我立刻把对设计2的评语全部处理出来后,寄给出版社。

我在email里头这么写。

我始终是觉得这个部位(行,住,食)不要放比较好…..please….. >.<
我的建议是,用文章里头的句子(反正很多文章 :p),整体上我觉得可以弄得有整个国家总结的感觉(不需要太强烈)
然后那些字体用的颜色不需要太contrast(像design2里头白色的字体感觉很contrast),弄得有点像background的感觉。

这个感觉就好多了

     随而在最新的设计内,“食,住,行”跟着我的建议而进行了修改。

     我对这点真的感到很欣慰。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出书记事(一):要出书了......

设计1
 设计2

     几天前,我终于从出版社那里看到了书本最初的设计,很是开心和兴奋,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几遍。

     说实话,我为了这本书费尽了心思。当看到书本设计的雏形时,我真觉得当初我放弃去新西兰(有一部分的因素建立在好好地处理这本书的考量上)打工度假的决定是值得的,虽然签证已经拿到了,而飞机票也已经买了。

     我没有写作的经验,中文水平也一直停留在小学时认真地学习过中文的那段日子。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件极为辛苦的事。每当我望着空白的电脑屏幕时,我都会觉得很恐慌,随后就会开始做其他事情来“逃避现实”。从原本和出版社约定好的半年,结果我推而再推,在接近一年后才把所有文章处理出来。我在这里也得感谢出版社那边对我这个“迟到大王”的宽容。

     我对这本书的态度是很认真的。我所谓的认真,指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朝着我所指望它的内容方向而进行。其实我并不期待书本里的内容或者呈现方式会获得许多人的认同,而我也从不渴望别人的认同(应该不会太自以为是吧:p)。我相信,一本书,对作者而言,是很私人的事。如果我当初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和需求而拟定内容的方向,那么这本将不会是我的书。

     也许我这么说会令许多人觉得我很做作,我对出书的目的从来没有建立在金钱牟利的意图上。我的目的只是想写一本我自己会认同的书,而我的书写从来没有建立在读者的喜好的立场上而进行。有一些较好的朋友知道我会出书后,第一个问题总是建立在金钱利益上,“你写书可以赚多少钱?写得这么辛苦,如果赚不多的话,值得吗?”我对这些观点总是无言以对,我曾经尝试解释,但结果还是停留在“我不相信如果你没赚多少,你还是会去做”的观念上。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社会对“成功”或者“成就”的观念依然还是建立在经济能力上,那么我们将会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社会。

      几天前,出版社给了我两个设计的选择。我觉得设计1很糟糕,那个“从深色到浅色”的背景设计感觉上很不成熟和很难看,感觉上是在大学时presentation时用Power Point做出来的背景,一看到这个背景就已经相当抗拒了,而左页小角的照片上还放了一个sticky pad,这个设计我自然是不可能会喜欢和接受得了了。

      我选了设计2,这个好看很多,也比较成熟。但我还是有一些地方不满意,通知了出版社那边,希望有所改进。我不晓得其作者在看到书本的设计时是否也会和我有一样的状况,也许有些人完全不在意设计如何。但对我而言,我还是非常关注整本书的呈现,除了文字外,当然还有设计了。

      我期待着出版社对接下来设计上的修改。

Monday, October 18, 2010

国籍决定旅人的待遇?



每一个旅人,由于国籍的不同,在不同国家的待遇也会不同。

好比说,中国。当我抵达中国云南省的香格里拉,然后在老城区步进一家旅馆找住宿时,就在我旁边的一个大客厅里传出了诋毁人的称呼“是鬼子”。这个鬼子,指的是日本人,我被误以为是日本人了。

日本对许多国家提出援助,本身在国际关系上也很好,出外旅行的日本人也大多不闹事,所以日本人在许多国家是相当受欢迎的;但在中国时,尤其是那些被侵略过的地方,许多人都相当针对日本人。旅馆的老板曾理直气壮地说:“我这家旅馆之前不招待日本人的”。之后,我和一个日本友人一起搭巴士到四川,沿途在餐馆餐馆吃饭时,一个同桌的中国人竟毫不思索地说:“我不喜欢日本人”。当时的气氛很尴尬。

当我在印度的达兰萨拉(Dharamsala)时,由于是西藏流亡政府的根据地,虽然我是个马来西亚人,但我有担心藏民对中国的怨恨是种族性的一一针对华人;当我先前在印度的另一端一一大吉岭(Darjeeling)的一个档口喝奶茶时,一个藏民和我与同桌的游客搭起话来,随后取出一个海报说:“You see, what Chinese had done to Tibetan”(你们看看,华人对藏民做了什么)(我质疑这个场合的Chinese指的是所有华人,而非只是中国的汉族),随后我的警觉性就提高了。

走在达兰萨拉的街道上,有时可见到墙壁上粘着“抵制北京奥运火炬进入西藏”的海报,意味西藏不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随后遇到了一个逃亡来的藏民,在夜里和他谈了很多;虽然他会说中文,但尽量不多说,“这里许多人都相当抵制中文”他这么告诉我。

藏民对中国人反感,中国人对日本人反感;打从民族意志的萌生和国与国之间刻画出一道道的国界开始,旅人的待遇很大可能性不是个人的,而是扭结在这个恩恩怨怨的漩涡里头。